top of page
我的生活小故事


🌿 午後的小小古典樂奇蹟|寶寶與媽媽的音樂時光🌿 A Little Classical Music MiracleOur Afternoon Rhythm, Just Me and My Baby
中午一直是寶寶最容易煩躁的時刻。明明才剛玩過、也吃過,卻總是愛尖叫、愛扭動,像有股小小能量不知道往哪裡放。 有一天,我靈機一動,把手機放在寶寶旁邊,輕輕播放小約翰.史特勞斯的〈藍色多瑙河〉。 第一個小魔法,就這樣悄悄出現了——寶寶原本皺在一起的眉頭慢慢舒展,眼睛瞪得圓圓的,好像在說:「這個聲音不一樣喔。」原本的咿咿呀呀安靜下來,甚至願意一口接著一口吃副食品。我看著他乖乖張嘴的樣子,忍不住笑了。 家裡雖然還是家裡,玩具散落、碗盤沒洗,但因為這首音樂,空氣彷彿多了一層溫柔的光。那一刻的午後,突然變得有點優雅。 從那天開始,我和寶寶有了「下午古典樂小約會」。 🎶 古典音樂對寶寶的好處 穩定情緒 :規律與柔和的旋律能降低壓力與緊張反應。 刺激大腦發展 :促進語言區、記憶區的活化。 提升專注度 :更容易投入吃飯、玩耍、看繪本等活動。 營造安全感 :柔和音樂能讓寶寶在日常中找到心裡的「錨點」。 🌸 古典樂對媽媽也有神奇的效果 旋律一響起,我的節奏自然慢下來。原本緊繃的肩膀慢慢鬆開,心情像被輕柔的手撫過一遍。我相信在那段時間裡,寶寶一定在我臉上看到更多笑容
Nov 183 min read


爸爸媽媽的睡眠爭奪戰 🌙The Sleep Battle of Mom and Dad 🌙
某天夜裡,我們在第三次被哭聲喚醒後,對看了一眼。那眼神裡沒有怨,只是——「該開始了吧。」 於是,我們正式啟動了寶寶的睡眠訓練。不只是為了讓他睡好,更是為了讓我們能再次,好好地呼吸。 一、撤離戰場 爸爸媽媽搬到另一個房間。這一步很難,因為我們從未離開他那麼久。但有時距離,才能換來平靜。 二、夜間停奶 從那天起,夜裡不再餵奶。廚房關門,心卻還是開著。我們要學會分辨——哭聲不一定代表需要,只是習慣。 三、白天喝足 白天讓他喝夠喝滿,這是晚上的基礎,也是父母的小策略。「吃飽,才有力氣睡得安穩」——就像我們一樣。 四、白噪音出動 夜裡若傳出啜泣聲,我們派出白噪音——那嗡嗡聲像是另一種陪伴,像一層溫柔的霧,覆蓋在黑夜裡。那熟悉的聲音,彷彿又把他帶回媽媽懷裡的節奏,漸漸地,他放鬆、安靜、再次入睡。 五、等待三分鐘 夜裡聽著哭聲的那三分鐘,每一秒都像一場意志力考驗。我們盯著時鐘,心裡掙扎、數著拍子。但奇妙的是,常常還沒滿三分鐘,哭聲就自己停了。 六、不抱,只拍 當我們走進房間,只輕拍胸口、撫摸額頭。不急著抱起他,只讓他知道:「你不是一個人。」 七、奶嘴外交...
Nov 133 min read


🌿 媽媽的實驗精神The Experimental Spirit of a Mom
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了。每天都像在開一場小型「味覺探險」,胡蘿蔔、南瓜、地瓜、蘋果泥——一樣樣登場,寶寶吃得津津有味,媽媽在旁邊看得滿心歡喜。 然而,連續幾個夜裡,寶寶總在半夜啼哭不安,肚子鼓鼓的、臉皺成一團。 媽媽抱著他,輕聲安撫,一邊幫他按摩小肚子、伸腿運動,一邊在心裡默默記錄觀察結果。 「這幾天白天活動量差不多呀,喝奶量也沒變……那問題出在哪裡呢?」 於是,媽媽開啟了她的「實驗精神」。像個小科學家似的,一邊困倦地打哈欠,一邊腦中列出假設清單: 是配方奶造成脹氣? 還是副食品太接近睡前? 抑或是白天活動太多、腸胃太疲累? 思索再三,她決定試著調整「餵副食品的時間」,把原本的晚餐時段,改成中午或早上。 這個小改變,就像生活裡的微實驗。 結果出乎意料——那一晚,寶寶竟然一覺睡了五個小時! 連續兩天,夜裡再也沒有哭著醒來。 媽媽看著熟睡的寶寶,心裡升起一股淡淡的成就感。那不是誇張的驕傲,而是一種「我好像真的找到原因了!」的滿足。甚至有那麼一點點得意——畢竟,這可是她親手設計、親自驗證的實驗結果呢。 媽媽笑著想: 原來育兒,不只是愛與耐心, 還
Nov 62 min read
bottom of page